
文、编辑|朝暮古今
2004年,82岁的杨振宁成功求婚28岁的翁帆。
从那之后,这段相差54岁的忘年恋就成了媒体以及大众关注的焦点。
有祝福理解的,但谩骂声,质疑声也不少。
如今,也就是杨振宁去世仅四天,恶心的一幕出现了。
这是演都不演了?
好在正义比想象中来得快。
展开剩余90%在杨振宁去世后,网络上迅速出现了一系列谣言,比如18亿遗产分配问题,传言说把这些财产全部给了与前妻所生的子女,而妻子翁帆仅获得了清华大学内一套别墅的居住权。
这种说法早在2017年就出现过,当时杨振宁先生的助理已明确回应此为“完全是胡说八道”,官方媒体也曾进行辟谣。
还有人说,杨振宁把自己当成上级,翁帆改嫁还得他批准,甚至说翁帆嫁给他是被迫的,只是为了完成任务,以此挑动公众对立。
甚至有人说翁帆嫁给杨振宁是有所图,但仔细想想,用二十一年最美好的青春去图什么呢?
从头到尾,这两个人都是十分纯真的爱情。
杨振宁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,对中国的科学事业和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他最广为人知的成就是与李政道合作提出“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”的革命性思想,这一发现打破了当时物理学界对宇称守恒的固有认知,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知,两人因此在1957年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,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。
此外,他还发现了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“杨-巴克斯特方程”,开辟了统计物理和量子群等研究的新方向。
这些成就横跨粒子物理、场论、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多个领域,使其成为物理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。
杨振宁对中国的意义不仅在于科学成就,更在于他心怀家国的赤子情怀。
1971年,在中美关系尚未完全解冻的背景下,他毅然成为首位访问新中国的旅美华裔学者,架起了中美学术交流的桥梁。
他深知祖国科技发展需要人才,便亲自募集资金设立交流项目,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,这些学者后来多数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。
1999年定居清华后,他将全部精力投入中国物理学界的人才培养,即使82岁高龄仍坚持为本科生讲授“普通物理”课程。
除了在事业上的突出成就,杨振宁在爱情上也非常成功。
1944年,当时22岁的杨振宁从西南联大研究院毕业后,在附中担任高中数学老师。
而17岁的杜致礼正是他执教的高二班上的学生。
杜致礼出身名门,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女儿,她年轻时容貌清秀,多才多艺,擅长音乐、艺术和文学。
一开始,两个人就是普通的师生关系,并没有过多接触。
一年后,杨振宁考取美国芝加哥大学赴美留学,而杜致礼则是辗转后,进入蒙特圣文森学院学习。
1949年的一天,一场意外的邂逅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。
当时已转到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的杨振宁,如常来到普林斯顿的一家中国餐馆吃饭,忽然看到邻桌坐着一位似曾相识的东方女孩。这位女孩就是杜致礼,两人认出彼此后都十分惊喜。
此时的杜致礼已从当年的青涩学生出落成一位气质高雅、清新秀丽的年轻女性,而杨振宁也已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博士后研究员,聪明俊朗、热情自信。
师生异国重逢,倍感亲切,两人很快坠入爱河。杨振宁对杜致礼展开了热烈的追求,每个周末都要从普林斯顿赶到纽约去和她约会。
1950年8月26日,相识不到一年的杨振宁与杜致礼在普林斯顿举行了婚礼。婚后的杜致礼放弃了自己的事业,全力支持丈夫的科研工作,她承担了家中全部家务和抚养孩子的责任,让杨振宁能够专心从事物理学研究。
1957年,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,杜致礼陪同丈夫前往斯德哥尔摩出席颁奖典礼,她身着旗袍,温婉大方地站在丈夫身旁,与瑞典国王相伴进场参加国宴,成为颁奖典礼上一道亮丽的风景。
他们共同养育了三个孩子,携手走过了53年的婚姻生活。晚年的杜致礼不幸患病,除了软组织肿瘤,还患有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症。
2003年10月19日,杜致礼在美国石溪逝世,享年75岁。杨振宁在回忆妻子时曾深情地说:“我这一生最大的收获就是娶了我太太”,并将杜致礼视为自己一生的挚爱。
就在杜致礼去世后,又一个人逐渐走到了杨振宁的生活中,她就是翁帆,
在此之前,1995年夏天在汕头大学举办的“世界华人物理学大会”上,翁帆就与杨振宁见过一面,杨振宁对她印象还不错。
在翁帆得知杨振宁的妻子去世后,她出于关心,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,本来她也没想着后续会有什么发展,没想到杨振宁给自己回了信。
从此,两人开始了频繁的书信往来,从学术话题聊到生活琐事,从英国诗歌谈到中国古典文学,两颗心在文字交流中逐渐靠近。
2004年2月,随着书信交流越来越密切,他们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。杨振宁回到国内定居后,第一件事就是邀请翁帆见面。
在北京的重聚让两人都感到惊喜,杨振宁被眼前这个青春活力、清新秀丽的年轻女性深深吸引,而翁帆也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这位睿智而深情的长者。
同年10月,杨振宁通过一封邮件向翁帆求婚,称她是“上帝给我的最后一份礼物”。
因为有着54岁的年龄差,外界偏见的眼光可不少,面对各种压力,翁帆倒是很平静,她说我们自己反而没什么压力。
领证当晚,她干脆关掉手机,美美地睡了一觉。2004年12月24日,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在广东汕头民政局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,并于次日开始了蜜月旅行。
为了适应丈夫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,翁帆特意买了小闹钟,调整了自己的生活节奏。
而杨振宁也同样体贴,早上看报纸时怕开灯吵醒妻子,就宁肯到卫生间去看。他们一起欣赏艺术、朗诵诗歌,参观博物馆时会玩个小游戏——各自安静观赏,出来后才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作品。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默契,让他们的感情日益深厚。
在21年的婚姻生活中,翁帆从未停止自我成长的脚步。她陪同杨振宁出席各种国际学术会议,协助翻译了20多本专业书籍,还攻读了清华大学的建筑历史学博士和西方艺术史博士。
而杨振宁也对妻子的付出深怀感激,他曾坦言:“翁帆是上帝送我的最后的一个礼物”,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支持翁帆在他去世后再婚,展现出他对爱情无私的理解。
其实爱情其实有很多种模样,不是每一段感情都需要符合世俗的期待。重要的是两个人之间的理解与陪伴,是灵魂与灵魂的相互看见。
我特别感动于杨振宁说过的一句话,他支持翁帆在他去世后再婚。这种超越占有欲的爱,让我看到了爱情最无私的一面。
他不是要把她绑在身边,而是真心希望她幸福,哪怕那份幸福他无法全程参与。
而翁帆在杨振宁离世后写下的“有他多年的陪伴,我何其有幸”,也让我明白,这段感情对双方而言都是生命中的宝贵馈赠。
作为旁观者,我们常常习惯于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的选择,却忘了每段感情都有其独特的生长土壤。杨振宁和翁帆用二十一年的相守证明了,真正的爱情可以超越年龄、跨越偏见。
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,我们见惯了来得快去得也快的感情,反而对这样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关系充满怀疑。
但正是这样的故事提醒我们,爱的本质从来不是外在的匹配,而是内心的契合。两个灵魂的相遇、相知与相守,本就该是这世上最自由的事。
上观新闻2025-10-23 21:02——《杨振宁先生,用其一生诠释了“归来仍是少年”》
CCTV.com 2007年11月16日 08:37 来源:中安在线 ——《杨振宁:“翁帆是上帝给我的最后一个礼物”》
CCTV.com 2008年10月26日 15:23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:中国新闻网——《杨振宁:孤独不是我的个性 没遇到翁帆也会再婚》
2025年10月24日 09:39 来源:极目新闻——《杨振宁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》
发布于: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